(资料图片)
6月6日,沙特吉达。沙特王储萨勒曼与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图片来源:沙特通讯社)
面对中东汹涌而来的“和解潮”,美国越来越坐不住了。当地时间6月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沙特港口城市吉达,开启为期3天的访问行程。这是继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5月7日访问沙特后,一个月内又一名美国高级官员访问沙特。不过,在中东国家战略自主性上升的当下,美国仍想用老一套的战略和地缘政治思维拉拢盟友、挑唆地区对立,恐怕很难取得成效,美国在中东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已经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布林肯与沙特王储萨勒曼的会谈是“午夜后在吉达”举行的,这种明显不太符合外交礼仪的行为,传递出美国急于改善过去几年因伊核、人权等一系列问题而紧张的美沙关系。不过,在一些媒体和专家看来,不管是布林肯如此着急地同沙特领导层对话,还是此次访问行程内容满满,恐怕仍难以对改善两国关系产生多大效果。美国智库“国防民主基金会”高级顾问理查德·戈德堡在接受“观察”网站采访时就表示,“沙特已经对美国(的影响)采取了相当公开的对冲措施”,“尽管两国明显在试图改善关系,但仅仅是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的访问显然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
美沙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减退的缩影。不论是3月10日沙特与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的和解与复交,还是5月叙利亚恢复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席位,还是也门内战等地区局势走向缓和,都是地区国家将本国利益置于优先地位、不再盲目追随美国的结果,美国并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曾经的盟友不再唯自己马首是瞻、甚至愿意与自己的“对手”和解的现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这些都是地区局势走向缓和的好消息,美国对待它们的态度却是阴阳怪气、甚至屡屡公开批评。
事实上,当美元霸权和军事力量这两个支柱出现动摇之后,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出现衰退也就不可避免。随着美国从能源消费国转变为能源出口国、美国在中东地区从战略扩展转为战略收缩之后,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利益合作自然受到侵蚀,双方这场“石油换安全”的“双人舞”自然也就变得生涩别扭、步调不合了。
一方面,美国滥用美元霸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侵害沙特等国的经济利益。由于历史原因,包括沙特、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的货币都与美国挂钩,但是过去几年里,美国混乱的经济政策在全球制造了一系列经济乱象,也令包括中东产油国在内的各经济体饱尝“美元之祸”。沙特等国已经向外传递出了“去美元化”的信号,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政治学教授麦克道威尔就指出,“美国越是把美元当作外交武器来使用,它的对手就越是要将其国际经济活动转移到其它货币上。”
而美国借乌克兰问题肆意挥舞制裁大棒的行为,也让包括沙特等在内的中东产油国感到担忧,特别是美西方对俄罗斯出口石油进行限价的行为,更被沙特等国认为是在试图改写全球石油市场的规则,这种对石油贸易赤裸裸的威胁直接挑战了沙特等国的核心利益。6月4日的“欧佩克+”会议上,各主要产油国经过谈判,将此前达成的减产协议延长至2024年,并将2024年原油总产量目标调整为日均4046万桶。沙特还宣布自7月起,将自愿额外日均减产100万桶原油,日产量将降至900万桶。这种完全不符合美国“增产降价”需求的决定,正是沙特等国在经济上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结果。
另一方面,自特朗普时代起,美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上日益倾向于将盟友推向前线,导致沙特等国的安全局势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比如,在也门冲突激烈的时期,包括沙特首都利雅得、阿联酋阿布扎比多地的大型炼油设施等战略目标都遭到过无人机甚至导弹袭击,而美制装备在面对这些袭击时却表现不佳;此外,美军在阿富汗等地仓惶撤军的败象也进一步削弱了地区国家对美国的信任感,也令盟友怀疑其履行安全承诺的意愿和能力。也门、叙利亚等地区冲突近期出现缓和,正是地区国家“抱团取暖”、强化合作,通过“阿拉伯主导的政治道路”恢复地区和平稳定的尝试和成果。
归根结底,中东国家愿意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和解,将合作和发展视为第一要务的战略目标,与美国仍试图利用地缘政治、教派问题、民族问题在中东挑动集团斗争并从中谋利的行为,已经显得格格不入。美国若仍将中东阿拉伯地区视为自家后院、把沙特等盟友视作“二等公民”,双方关系要想回暖恐怕仍将面临巨大挑战。(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