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到我们营区,要爬247级台阶。前些年,地方政府为我们修建了物资运输专用索道,不用我们再花大力气将物资搬上去了。上海市崇明区前几天为我们送来的文件柜、和面机等慰问品,就是通过索道运达我们营区的。”4月18日,驻上海崇明区92985部队42分队班长潘积绪一边比划着,一边细数这些年佘山岛的变化。
(相关资料图)
2007年12月,17岁的潘积绪应征入伍,从老家辽宁丹东来到上海市。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后,潘积绪乘船前往“上海第一哨”——佘山岛。登岛后,班长领着他花了半个小时就将小岛绕了个遍。抬头看天,低头看海,连潘积绪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个小岛上,他一待就是16年。
佘山岛,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曾是一个无居民、无淡水、无市电的“三无”小岛。这个在茫茫大海中如一叶扁舟的小岛是我国大陆领海基点之一。从1950年起,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官兵就驻守在这里。
小岛距离大陆近20海里,以前条件有限,岛上官兵日常用水、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只能通过船只定期补给。“补给船不能及时过来的情况时有发生,用水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接雨水来洗澡,酱油拌饭最长吃过一个星期。”潘积绪说。
崇明区委、区政府领导在了解到官兵日常用水全靠补给后,当即提出“在保障官兵生活上,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为此,崇明区双拥办联系了上海市有关海水淡化工程方面的企业,投入近80万元在这个小岛上建成海水淡化供给站,从根本上解决了官兵饮水难问题。
每年,崇明区委、区政府领导都会带着蔬菜、水果、肉禽、鸡蛋、牛奶等慰问品看望官兵们。有些蔬菜的保鲜期比较短,为了让官兵们能够经常吃到新鲜蔬菜,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将土壤运送上岛,开发菜地,搭建起塑料大棚,指导官兵学习种植技术。“空心菜、鸡毛菜、菠菜,我们都种过,收成很不错。”潘积绪向记者介绍,官兵们的餐桌上也由此增添了很多“绿”。
“你看,那是我们的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基站。”潘积绪指着信号塔说道,“前些年,我们只有移动信号,受条件限制,信号时有时无。”为了让官兵们能和外界保持畅通联系,崇明区委、区政府要求相关部门为官兵们搭建“信号直通车”。前线连着后方,如今,潘积绪可以每天和儿子、爱人视频通话,虽然离家1000多公里,但隔着屏幕也能互相诉说思念。“知道他们一切都好,我也就放心了。”挂了电话,他偷偷地抹了眼泪。
2020年春,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施琴带着文艺小分队上岛。船将靠岸时,所有官兵早已整齐列队等在岸边。“当时的情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孤岛、战士、大海、蓝天构成了一幅坚毅有力量的画面,我望向岸边墙壁上的那几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们坚守的是什么,也深知我们此行的意义。”施琴说道。双拥共建根深叶茂,军民鱼水源远流长。每年上岛慰问,文艺小分队的演出是例行节目。在欢歌笑语中,战士们寄托思乡之情,军民情谊也越发深厚。
近年来,崇明区打造“无上限拥军”工作模式,尽全力保障官兵们的日常训练和生活。疫情期间,崇明区想方设法采购抗原、消毒液、口罩等防疫物资,为部队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每年为海水淡化设备更换滤芯,让官兵们喝上放心水;定期看望慰问困难官兵家庭,提供精准帮扶,解除官兵们的后顾之忧。为进一步丰富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2021年,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同崇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购置了跑步机、哑铃等健身器材运往岛上,健身房在岛上“正式营业”。此外,崇明区还开展送书进佘山、普法进佘山、心理咨询进佘山等活动。
佘山岛营区内,30平方米的荣誉室挂着满满当当的承载着数代“佘山岛人”的记忆和军功章。在记录佘山岛历史变迁的版块中,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来自社会各界对佘山岛官兵的关心关爱,更是崇明区拥军情怀的缩影。
驻岛官兵在完成战备执勤、训练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救助遇险渔民,配合做好上海市水文观测和进出口船只监测任务。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忠诚诺言,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始终如星火,代代相传。
通讯员:孔玲娇
编辑:张悦阳
责编:李琳、张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