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滚动 > >正文
《蚌壳与珍珠》:为武康大楼居民做口述史,为人与城市的记忆

时间:2023-08-23 05:00:59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的作者,不是专业社会学者,但他们做的口述史,是地道社会学家的工作。书中选了十三个住户的口述,这提供了一个有点体量的社会志文本;住户的叙述从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分房,到21世纪从房屋中介买房,看似武康大楼的产权简史,实际是大楼住户的变迁史。本书的关键词暗藏在书的副标题里,它就是“居民”。居民是讲故事(“口述”)的人,更是创造故事的人。——于海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3年4月出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百年地标性建筑。8月17日中午,《居民述说自己的历史——〈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新书发布暨签售会在上海展览馆第三活动区举行。活动由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主持,本书作者陈丹燕和陈保平对谈。

陈丹燕与陈保平

于海认为,口述史的主角是居民,这是容易看到的。但居民的门是如何被敲开的?敲开后为什么愿意接受研究者的访谈?访谈后为什么愿意被实名发布口述?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实上,若无口述的发起和组织,很少有居民会自发讲述自己过往人生;也很少能遇到倾听者;更少机会让私人叙述成为公共文字。本书的真相是,让武康大楼居民口述设想得以实现的,是有文化关怀的提案倡议、基层政府的网络支持、各路专家的智力贡献和充满韧性的田野工作的合力作用。但这一切努力全都采取后台姿态,以免喧宾夺主。成就居民为第一主体的自觉,也成就了本书口述史方法论的价值。

于海

陈丹燕说道,武康大楼在他们做口述史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网红大楼,每个人都知道路过武康大楼时,周围全都是拍照片的人。她和徐汇区文旅局做了一个田野调查:为什么这些人要在武康大楼外面拍照片?他们到底从哪里来的?是哪个年龄层的?她拿这个调查报告首先给了童明教授,他是建筑学的家庭,她做的他的口述史。他说了他对于这座大楼变成网红大楼的判断。第一,从地理方位来看,这个大楼在五条街道通道上,这个地理位置天生容易有人聚集,如果(大楼)好看,就会有很多人去看。第二,对于衡复风貌保护区来说,你说布达佩斯很多,他说纽约有一个更漂亮的,法国很多转角都是这样的,包括陈丹燕和陈保平去墨西哥,墨西哥老城很多转角都是小型武康大楼这样的建筑。为什么在上海的武康大楼会值得这么多人去喜爱它?从平面抽高,看一个三维的地图,你可以看到在整个风貌保护区里,是没有一个地理位置像武康大楼这样合适做整个风貌保护区的纪念性建筑。在2010年到2020年的过程中,它成为上海人对自己风貌保护区建筑的优选。第三,他说在上海这个城市里,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它是一个标志性建筑。我们不讲布达佩斯,我们不讲纽约熨斗大楼,也不讲巴黎那些老城转角的楼。于海说的在地性,在当地的地图、当地的历史、当地的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独特的作用。这个时代造了一栋英雄的楼,这座楼叫武康大楼。

陈保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叙述,如果不同人的记忆有相同的地方,那么这个不同人留下的共同记忆就是历史。比如养鸡或者小孩子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看爷爷桌子下藏着饼干箱,这种共同的记忆可以看出来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食品匮乏的年代。如果对一个群体作口述史,我们更看重他们共同的记忆。共同记忆,这就是做口述史的一个重要意义。(木子)

标签:

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