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江锦瑞
(资料图)
出品丨牛刀财经如果总结高德打车过去的成功,那就是讨巧。
高德之巧在于,其本身立足于出行行业,有这巨大的用户流量,再加之以聚合的方式拉拢众多中小平台,以轻模式实现了快速起量,
滴滴快的后时代,高德是为数不多的赢家之一。
但是,轻重模式之间就像是阴阳互转,高德轻模式的弊端在后期会越发明显,众多互联网平台的经验都告诉“高德”,轻模式最终都是要“还债”。
1、合规、安全、责任之债,逃不掉
网约车平台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最难的是什么,那就是合规和安全。
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滴滴,其在合规和安全方面走了很多弯路,遇到了很多挫折,即便是达到现在的结果,也是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比如说,滴滴后来将客服从外包改为自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安全系统,这些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高德的讨巧之处就在于,聚合平台绕过了这些。
监管对于网约车的意见和要求,过去大多都在于规范网约车平台,比如滴滴、首汽等,这些平台与司机和乘客有直接关联,也有直接的责任。
高德的聚合平台下,司机和乘客的直接关联责任人是聚合平台上的平台,所有高德一直都能够游离于体系之外。
但是,我们讲高德的讨巧就在于这里了。
滴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建安全体系、合规体系,其他的小平台怎么做的呢?答案是有些平台直接忽视了。
小平台由于忽视了合规,因此能够在“不合规“的情况下获得大量的运力,而高德通过对这些小平台的聚合,因此也解决了当下运力短缺的问题。
只不过,高德自身不存在合规难题,也不用为安全付出太多。
这种做法埋下了隐患。
2022年6月,郑州一位女大学生使用高德打车服务,在乘坐由高德打车平台派发给有象约车的网约车后,遭遇车祸丧命,受害者所乘坐的网约车,正是“没有通过任何安全培训和监管的车辆”。
当受害者家属找高德方面沟通时,高德态度冷漠,让涉事乘客找网约车平台对接,高德方不会出面,并称涉事网约车司机证件审核工作不属于高德。
如果这是个例的话,那讲一个大一点的数据。
去年7月份,交通运输部首次公布了5家主要聚合平台的订单总量以及合规率,高德打车当月合规率61.6%,位于携程和美团之后。而后,高德打车合规率波动较大,到10月份已跌至57.6%。
当然,这种平台责任混淆不清的债,高德要还。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首度对包括高德打车、美团打车等一众聚合打车平台的规范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和责任划分。
简单来说就是要聚合平台要履行首问负责制度,对导致乘客受伤的安全责任事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
2、轻重模式如何抉择?
高德通过聚合的轻模式快速起量,如今有消息显示日订单已经达到了700万左右,几乎达到了滴滴的1/3。
但是高德打车业务并不顺利。
一个是去年底终于实现了盈利,要知道,高德打车作为聚合平台,要比滴滴少多项支出。
另外,高德打车问题频出。
因为是聚合平台,高德打车上众多小网约车平台并没有竞争力,导致了高德的订单大多以低价来获取市场竞争力,也导致了司机们对高德打车有怨言“别的平台接不到单才会到高德”。
其实网约车现在还是处在同质竞争的阶段,单纯地从价格和数量上来对比,高德平台上的网约车并不具备竞争力。
要知道,网约车平台稀缺的不是运力,而是潮汐效应下,高峰和低峰阶段的调度、激励措施。
如果没有差异化的服务,那么低价策略以及高峰期下的用户备选,高德打车永远都只能在用户心智中排在第二,这足够要命。
网约车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控运力才是核心。
高德打车也有过尝试自营。
2022年底,高德推出了自营平台火箭出行,同时表示高德坚守聚合平台的模式,而火箭出行探索下一代网约车模式。
和高德一样摇摆的还有美团,从自营到聚合再到自营,美团多次和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竞争,但是摇摆不定的战略背后,美团在自营和聚合两种模式下也没有做出成绩。
3、做本地生活,高德有难题
回到高德,其本身原先是为车企提供地图业务,直到O2O火了之后,以地理位置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才火了起来,高德以及移动地图才成为了移动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
阿里对高德寄予厚望。
早年间,高德高管透露,马云不指望高德赚钱,打车更不会成为高德的盈利点。以打车带动阿里本地生活服务频次,或是高德打车的价值锚点。
俞永福在接管高德后也表示,要打造“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专注出门之后的场景,用一张地图承载衣食住行。
固然,地理位置是当下本地生活领域的核心,美团、滴滴等一大批的后起之秀,其实他们都得益于一个概念的成熟,那就是LBS,即地理位置信息。
但是高德要搞清楚的是,地图是能力不是业务,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位置,而是位置下的商家信息。
举例来说,用户订门票需要的不只是购买链接,还有景点的描述、图片、评价…等等等等,同样,消费者回到点评上去看美食排行榜,看商家的菜品,其他消费者的评论,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甚至超过了位置的重要性。
反过来,现在很多消费者去抖音、小红书上种草景点、美食,甚至道理是反过来的,没有位置也可以,消费者可以为商品去找位置。
往大了说,现在的商品早就供大于求,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商品链接,更需要“购买理由”,对高德是这样,对阿里也是这样。
回到网约车领域,消费者需要的不止是一堆能够接单的网约车平台,还有背后的服务、安全等一系列因素。
如今高德在旅游、到店、出行领域多路出击,宛然一个移动时代的58同城,多而不精,全而不优,走了“轻模式起量,弊端频出”的老路,最后还是成了玩票的。